一封公告能解决武夷岩茶“乱象”吗?

一封公告能解决武夷岩茶“乱象”吗?

45阅读 2021-01-15 02:08 观点

  杜绝“天价茶”,维护武夷茶形象

  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

  价格虚高、过度包装、恶俗花名行为将受罚

  近日,“朋友圈”流传着一份告知书,落款为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告知书要求全市茶企茶农共同反对“价格虚高”、“过度包装”、“恶俗花名”。武夷山市市场监管局、税务局、茶产业发展中心等涉茶部门已全面启动监管和市场引导工作,违规者将予以曝光,并纳入企业信用信息不良记录,在金融贷款、品牌建设、项目扶持等方面不予支持。

  针对这份告知书,有人认为是为了应对舆情被动做的表态,“公告看似很严肃具体,但可执行性并不高,解决武夷岩茶的乱象,不是单纯靠地方协会的呼吁就能解决的。”

  文末附公告原文,及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刘国英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问答。

  “乱象”有哪些?

  很多人把武夷茶(主要是针对岩茶而言)的高价认定为“天价”或者“乱象”,这其实并不准确。熟悉武夷岩茶的人都清楚,真正好山场、好工艺的岩茶,品质确实很好、产量也极为有限,不管它的定价有多高,只要是明码标价,接不接受都是市场行为。如果价格太高,那自然买的人就少,在价格和销量方面,企业必然会做平衡。

  真正的乱象是虚假宣传。比如:不是牛栏坑的肉桂,却标注“牛肉”,不是慧苑坑的却标注慧苑坑,以及各种不够含金量的商业赛事评出的“金奖”、“状元”、“大师茶”。这些虚假行为造成了满市场的“正岩茶”、“金奖茶王”。

  针对虚假宣传造成的乱象,有没有办法管呢?当然有办法,只要监管部门学学交警,多出勤到市场、到包装店走走就能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涉茶人员太多,目前武夷茶产业已经成为武夷山的支柱产业和明星产业,但真正获官方认可的大师、传承人也不过百来人,真正拥有正岩山场的茶农、茶企数量也不过千家。所谓“投鼠忌器”,如果严厉监管起来,其他茶农、茶企的收益该如何保障?

  这个问题反映出岩茶热只是虚热,武夷岩茶还没有真正热起来,大家所谓的“岩茶热”其实是针对正岩茶而言的,市场追捧的也局限于这些产量极为有限的名山茶、名家茶。但冲着这些名头去的消费者,往往容易掉坑里,花了高价买到的却是普通商品茶,于是形成“岩茶也不过如此”的认知。

  这就是套在武夷岩茶头上的魔咒——要严厉监管就会让很多茶企、茶农失去收益,不严厉监管,武夷岩茶的形象就将被逐渐黑化。同时这也可能是武夷山方面提倡使用“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公共品牌的主因,把品牌效益集中在有产量的公共品牌上而非聚焦在无产量的名山场上。

  岩茶的问题并非个例

  武夷岩茶现在面临的两难问题并非个例,可以说全国各类茶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市场一流行起来,各种假冒伪劣的产品就蜂拥而上。比如安溪铁观音、坦洋工夫、金骏眉都是如此。现在的福鼎白茶也逐渐暴露出这个问题,大家都在强调年份茶的好处,但真正的年份茶又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是人为“催老”的?

  几年前有关部门就要求食品行业必须做到一品一码,全程可追溯,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个中缘由或许与“投鼠忌器”有关。

  另外,茶产业是收益周期特别漫长的产业,茶叶品质好坏不仅与工艺有关,更与原料(茶青)的品质有关,而好的原料从树种培育到茶园管理到生态保护是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才能见到效果,而正岩茶的生态环境更是经历了数千年的自然造化。

  但我们都没有耐心,茶农没有耐心,他们需要马上脱贫致富;茶企没有耐心,他们需要抓住市场机遇;主管部门也没有耐心,他们需要政绩;消费者同样没有耐心,他们要马上喝到新茶。

  最后,在监管环节显得有心无力的时候,只能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跟风。如果没有可信任的茶店选择,那就选择有一定历史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如果不能分辨品质好坏,那就先喝喝看,喝过了觉得品质和价格都能接受再买。

  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公告原文

  及会长刘国英接受媒体问答

  1、公告书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这几年武夷岩茶比较火之后,“比价格而不是比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导致一些消费者认为“武夷岩茶很贵”,而这其实和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武夷山茶业发展路径首先是要做强再做大,而不是为了做大忽略质量,整份共同的核心还是倡导大家诚信经营,共同促进武夷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公会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发出了这份公告。

  (编制注:武夷山市政府近年来制定了“11363”发展目标,要在2022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茶叶企业100家,产值100亿元,产值1亿元以上茶叶企业30多家,产值5亿元以上茶叶企业6家,茶产业税3亿元。)

  2、天价茶“10万元”的界线是怎么定出来的?

  这个是我们根据对武夷岩茶的原料、制作、产量、包装、利润率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得出的一个“比较靠谱的市场价”,而超过十万元,特别是几十万的武夷岩茶是明显偏离了茶叶的价值。当然,这个界线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只要合规经营、依法纳税也可以。

  3、对“非卖品”、“品鉴茶”的自查是出于什么考虑?

  这个其实超出了我们的管辖范围,因为只要不以此名义变相兜售或避税,那就属于市场行为。特别是在一些茶馆里流通的“非卖品”、“品鉴茶”它们的价值计算还需要考虑服务、体验等因素。

  4、不炒作“山场”、“大师”是否会误伤一些茶企?

  这主要是要规范企业宣传,如果企业能拿出可靠的证据证明茶叶原料来自哪个山场,出自哪位大师,那么这种宣传是可以的。但目前存在一些品牌凭空捏造山场或者“没有大师证”却冒名大师等虚假宣传,就属于要打击、规范的行为。

  5、针对“过度包装”问题应如何判定?

  这个主要会根据相关的包装政策进行判断,一般包装成本不超过茶叶售价的20%。

  (编者注:根据G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强制性条款,茶叶包装的空隙率须≤45%,包装层数在3层及以下,包装总成本不得高于商品售价的20%。)

  6、为什么要提倡使用“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公共品牌?

  目前很多茶企弱化了这些公共品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特立独行的花名。茶叶本身是很高雅的,恶俗的花名会影响武夷山茶叶的形象,所以我们希望大家按照规定更多的使用公共品牌,合力做强武夷山茶叶品牌。另外,我们也希望大家如实标注茶叶种类,市场上有些产品不标注茶叶的具体种类,这也会误导消费者。

  7、这份公告在公会的微信公众号上标注为《致全市茶企茶农的第二封公开信》,那么第一封是什么?

  第一封是直接发送给企业的,主要从比较大的层面倡导要保护生态环境、规范标识标注。第二封公开信的内容更具体一些。

  来源于:观茶世界,作者:孙队长

上一页:为什么高山白茶更好?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